首頁活動與訊息形象活動 台灣循環經濟獎
【新聞稿】:循環經濟獎,52家企業、80件作品角逐

中經院綠經中心《循環經濟獎》

52家企業 80件作品角逐


「你可曾想過,煮完咖啡後的咖啡渣,成為製作衣服的原料?」

「麵包沒吃完,不要浪費,還可以製作成包裝下一個麵包的袋子。」

「什麼!牛仔褲可以用租的。」

「整間酒吧從外牆到內裝,全由廢棄物材料製作而成。」

 

隨著環境議題受到關注,全球吹起循環經濟風潮,愈來愈多企業將循環經濟納為其企業關鍵元素,進而發展出商業發展模式;在台灣,政府已將循環經濟納入「5+2產業政策」之列;為了鼓勵台灣企業在追求穩健經營之餘,同時致力於永續發展,落實循環經濟,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(以下簡稱:中經院綠經中心)與英國標準協會 (BSI)、優力國際安全認證有限公司 (UL)兩大國際級驗證機構,以及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(TAISE)、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、台北市電腦公會(TCA)等重量級單位合作,舉辦全台首個由民間機構發起以循環經濟為主軸的獎項。

在循環經濟不同範疇下,此次共有四個獎項:1. 企業循環獎;2. 產品循環獎;3. 創新獎;4. 跨界獎。「企業循環獎」著重企業是否將循環經濟的精神,根植於生產及管理流程;「產品循環獎」在於確保企業在產品或服務開展前,即具備資源循環的思維和設計;「創新獎」是鼓勵企業展現循環經濟的創新能力;「跨界獎」旨在鼓勵企業可以透過跨領域的連結,將循環經濟的概念,擴大到更多產業,發揮乘數效果。國內企業可根據自身優勢,選擇合適的獎項,參與《臺灣循環經濟獎》,分享寶貴的經驗,邁向共好社會。

中經院綠經中心主任溫麗琪指出,此次為第一屆《臺灣循環經濟獎》;舉辦的目的,是希望可以和國內企業共同努力,散播更多循環經濟的種子;讓原本不瞭解循環經濟的企業和民眾,轉而認識循環經濟,同時讓原本對循環經濟已有所瞭解的企業和民眾,變成專家,進而發展出值得借鏡的商業模式,擺脫過去具備環保元素的業務,老是在浪費錢的思維。根據統計,此次《臺灣循環經濟獎》吸引52家企業參與,共計80項作品角逐四個獎項。

英國麥克阿瑟基金會(EMF)評估,在歐洲地區,由於轉型至循環經濟,估計到2030年以前,每年可減少資源支出的規模,約6,000億歐元(折合台幣約21.28兆元);每年總效益更高達1.8兆歐元(折合台幣約63.85兆元)。

傳統線性經濟是取得原料 (Take)、製造 (Make)、使用 (Use)、丟棄 (Dispose)的單向模式,將資源推向衰竭一途;循環經濟則是建立物質不斷循環的經濟發展模式,經由使用再生能源、杜絕有毒物質,且透過重新設計和製程,減少甚至消弭廢棄物的產生,讓有限的資源得以永續使用。

循環經濟常見的商業模式,包括:一、循環資源供應;二、資源回收再造;三、商品生命延伸;四、共享平台;五、商品即服務等五種。綜觀國內外的科技、建築、食品、塑膠、金融,以及消費性產業,已有愈來愈多成功的案例顯示,企業在追求價值成長的過程中,依循循環經濟的原則,可為其商品或服務,創造出耳目一新的模式。此次中經院透過《臺灣循環經濟獎》的平台,希冀匯集企業的執行力與創造力,打造循環經濟共榮圈。

 

 

《CIERCGE 2019》

其它活動